首页 >> 企业资讯

58年的坚持——长虹国际化之路

关键字:

长虹
2016-03-22 11:51:40        作者:       来源:环球家电网
核心提示:58年,可以让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发展为科技纵横的现代都市;58年,可以让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成长为受人尊重的科研学者;58年,可以让一家以军工立业的制造企业发展成一家拥有跨国性综合企业集团。

58年,可以让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发展为科技纵横的现代都市;58年,可以让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成长为受人尊重的科研学者;58年,可以让一家以军工立业的制造企业发展成一家拥有跨国性综合企业集团。

昔日全国著名的电子工业一条街——四川省绵阳市的跃进路,长虹的前身,原国营780厂的旧址坐落地,一个最初依靠生产解决工人温饱到如今海内外布局国际纵横的“梦想”起源地。

见证奋斗的历史,长虹的国际化之路,从这里启程。

 

世界那么大,出去闯一闯

1958年,长虹创始,其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在当时,与海岸线距隔1500公里“微小”的绵阳市,与“世界舞台”一词似乎相距甚远。

19984月,在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后,长虹出口部正式成立,其使命是负责长虹海外市场的谋划和操盘。据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推进部副部长罗光强回忆,在那个“羽翼尚未丰满”且“略显缺乏自信”的青葱年代,中国企业想要畅谈“走出”国门,很可能会遭到一阵嘲笑……

“我们非常清楚自身当时的现状和不足,所以更多是在进行筹备工作。比如针对不同市场进行调研论证,熟悉当地市场特点,更多的是在探索和摸底,并努力寻找潜在的客户与切入机会,通过参加大大小小的国际展会来增加视野,积累经验。”罗光强说。

2000年,已筹备多年的长虹终于鼓足勇气迈出了第一步。

当“初出茅庐”的罗光强率队到海外市场进行工作考察时才发现,位于迪拜的中东家电交易市场早已门头立林,日本和德国品牌的代理商们已经捷足先登,将这里发展成“根据地”。和已见惯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相比,一个个“歪果仁”看着罗光强们时,眼中不禁充满了疑惑和好奇。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川军不怕苦、不怕搓的美誉,所幸的是,长虹人很好的继承了这一传统。面对陌生的市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种,我们一切从零开始,从基础开始拓展。”罗光强回忆说。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洽谈业务”并非现在两杯茶、握握手那般简单,交通、通讯等硬性限制严重的阻碍了罗光强和伙伴们的推进速度。在现在很多90后、00后创业者看来很是“不解”的奇怪行为,如逐个门店摆放、挨家挨户换名片,换资料等“举动”就这么发生了,而且一进行就是几年时间。

Made in ChinaNO,似乎还欠点火候。

但所有的电视剧、故事,甚至人生的剧本都是如此,一开始的努力付出将直接决定未来的结果……

 

坚持和努力,驶入开向国际化市场的快车道

2002年,在新时代政策东风的沐浴下,长虹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

在这一年里,长虹的海外业务进入快车道,并在国际市场上多点开花。据介绍,除了东南亚、澳大利亚市场外,长虹产品陆续进入到中东、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等地,也正是这个发展的分水岭,拉开了长虹国际化布局快速行进的大幕。

在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这个不到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簇拥着1300家的家电配套企业。为了增加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2004年长虹将彩电、空调等出口海外市场的主要产品生产地安插到这个“大本营”中,一条从西南盆地到南方沿海的战略阵线就此形成。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2006921日,当时长虹欧洲公司总经理廉永平工作刚刚满三年,这一天则是首次踏上捷克国土的重要日子。

在金戈铁马的争杀岁月中,艰辛与困苦的沧桑历程在廉永平脸上留下了难以抹平的褶皱,但这些表面印记却丝毫无法掩盖他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这名在捷克驻扎10年之久,已身为长虹在海外派驻第二长工龄的“老员工”告诉记者,“海外拓展之路的确充满了很多坎坷、艰辛和未知,但却承载了所有长虹人甚至是国人的希望。”

对于长虹来说,海外之路是一条迟早要走,且必须要走的路。尽管在那个年代中,长虹的主营产业彩电业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立足,但从长远考虑,一旦国内市场出现短暂性的动荡、萎缩,国际化市场就能风险均摊,为长虹调整国内市场经营赢得宝贵时间。

于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长虹就走到了哪里。这是长虹当年“走出去,闯一闯”最朴实的逻辑,同时也是长虹在国内做大做强家电产业,完成技术和生产制造能力积累之后的顺势而为。

 

振兴民族工业,打造国际一流家电品牌

没有十年寒窗苦,怎知梅花扑鼻香?

2015年,长虹品牌价值达1135.18亿元,居中国电子百强品牌第6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52位,局中国制造业50064位。销售规模突破千亿大关,海外业务销售规模超过100亿元,并拥有四家上市公司,即四川长虹、美菱电器、华意压缩、长虹佳华。

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的创新,从做简单的出口创汇、做贸易、做OEM到投资建厂,长虹用了10多年时间实现了产品、制造、技术层面的“走出去”。

在同一时期内,国内其他家电品牌也有着类似的步伐,1998年海尔提出国际化战略,1999年在美国建厂,1999TCL在越南开设第一家工厂,20022003接连收购施耐德、汤姆逊……业内人士将这个时期称之为“海外市场拓展期”。

据市场观察人士分析,在朝向国际化进程挺进的征途中,长虹和海尔、TCL等企业在拓展方针、布局策略上截然不同。与海尔先难后易的投资建厂和TCL并购等策略相比,长虹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发展策略。

在家电产业观察人士看来,在那个无法预判未来发展格局的特定年代里,就像《孙子兵法》中“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一样,长虹这种“背水一战”的策略是符合时局的。

先布点,成立办事处,根据条件情况,一个个的发展和经营子公司。初期进行海外规划铺设的10个办事处就如同种下10颗含苞待放的花种。“长虹的国际化行进策略并不是盲目的,他们从军工立业、彩电兴业,到信息电子的多元化拓展,已经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和核心器件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并在国企改革的推动下朝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家电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挺进着。几十年来,长虹始终深抓着‘技术为根’这一有力武器,他们的先易后难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是符合川军一贯作战特点的。”该家电观察人士称。

回顾长虹的国际化线路,有一点需要特殊指明,印尼、巴基斯坦、中东、捷克等很多国家和地区位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沿线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比如港口、机场、铁路等,这些建设带动了当地的购买力,也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起中国制造的全新形象。

长虹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完成了从建厂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整整历经58年之久。

据长虹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刘体斌介绍,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长虹将深入开展海外业务的拓展与经营,力争让海外业务在长虹的经营范畴中占据更大比重,真正意义上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多元化、国际化、有自主品牌,受全球尊重的企业。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5 条评论)

(2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