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海尔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委智能家居系列国家标准发布

关键字:

海尔
2018-06-19 21:45:59        作者:       来源:环球家电网
核心提示: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物联网智能家居数据和设备编码》、《物联网智能家居设备描述方法》和《智能家居自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等三项智能家居系列国家标准,重点在文本图形标识、数据和设备编码、设备描述、用户界面、设计内容等五大方面对物联网智能家居进行了详细定义和规范。截至目前,加上2017年发布的《物联网智能家居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委员会已发布四大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国家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海尔作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家庭第一品牌,是《物联网智能家居数据和设备编码》和《物联网智能家居图形符号》两大标准的参编单位,凭借其在智能家居领域多年的经验,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产品标准化设计及生产等来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广泛的推广。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物联网智能家居数据和设备编码》、《物联网智能家居设备描述方法》和《智能家居自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等三项智能家居系列国家标准,重点在文本图形标识、数据和设备编码、设备描述、用户界面、设计内容等五大方面对物联网智能家居进行了详细定义和规范。截至目前,加上2017年发布的《物联网智能家居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委员会已发布四大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国家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海尔作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家庭第一品牌,是《物联网智能家居数据和设备编码》和《物联网智能家居图形符号》两大标准的参编单位,凭借其在智能家居领域多年的经验,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产品标准化设计及生产等来对标准的实施进行广泛的推广。

  海尔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探索智能家居、物联网的企业代表,海尔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实力和资源积淀有目共睹,由海尔牵头制定智慧家庭领域的国家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方便标准落地实施,为百花齐放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创造标准化的发展环境。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海尔作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家庭行业的引领者,自1999年开始,就致力于家电物联网的研究,推出第一代网络家电,成为网络家电的雏形;2009年,建立我国首个家庭网络领域的国家标准。随着物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承接智慧家庭战略的落地,把电器变为网器,2014年,海尔发布全球首个全开放、全兼容、全交互的智慧生活平台——U+智慧生活平台。2017年在AWE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发布中国家电行业首个跨厂商跨品牌的互联互通标准,海尔U+作为该标准的技术主导制定者,推动着智慧家庭行业的发展。同年7月,海尔发布NB—IoT标准,推动NB—IoT与智能家居的深度融合。除了不断完身自身平台实力、带领国内智慧家庭行业的发展之外,为应对国外生态的竞争,保障我国智慧生活产业安全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工作,指导全球标准制定。截止到目前,海尔U+活跃在14个国际及区域标准组织中,其中海尔担任了OCF的Board成员单位、WiFi联盟HEMTG副主席职位等,牵头行业互联互通、安全标准的制定。并在CESAsia2017上,全球物联网标准组织(OCF联盟)通过了海尔U+物联网互联互通技术标准提案,标志着行业首个智慧家庭平台提案标准被国际标准联盟立项。可以看到,海尔的标准建设涉及到底层标准、互联互通标准、安全标准、检测标准等,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海尔以标准坐稳全球一流品牌交椅。

  海尔U+参与主导国内国际智慧家庭行业标准制定,引领行业

  在终端落地层面,海尔智慧家庭背靠海尔U+智慧生活X.0平台,凭借UHomeOS,“IoT+AI”双引擎,定制交互、定制场景、定制服务等定制能力赋能智慧家庭,推出“4+7+N”全场景定制化海尔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最终帮助用户获得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健康的饮食等智慧生活需求,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成定制美好生活范本。

  事实上,智慧家庭在国内发展已有十余年时间,但由于智慧家庭领域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基础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同企业产品间难以互联互通的问题还普遍存在,阻碍了智慧家庭的规模化发展,至今仍无法实现“走入寻常百姓家”。海尔作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家庭第一品牌,积极推动行业的标准制定,实现从行业标准到国家标准再到国际标准的升级,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同时,智慧家庭领域的创新成果让海尔在全球家电领域的竞争中开辟了全新的赛道,带领行业快速实现智慧家庭的全球化普及。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2 条评论)

“原”色、“真”声 华为智慧屏X65才是私人影院的正确打开方式(2 条评论)2020-04-08 21:34:06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